省部共建



立德树人追求卓越自主发展

作者:华南师范大学添加时间:2017年12月13日 访问量:

“十二五”以来,学校本科人才培养以“追求卓越,自主发展”为基本理念,全面深化改革,加强内涵建设,致力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争创本科教学特色,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实现了新突破、新跨越。

学校每年出台《华南师范大学本科教学工作要点》,每年确定一个工作主题,稳步推进本科教学工作建设与改革。2011年到2016年,每年的工作主题依次是:本科教学服务(学生)年、本科教学特色启动年、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年、深化本科人才培养综合改革年、全面深化本科人才培养改革落实年、本科教学“资源建设年”。

一、主要举措

(一)加强改革顶层设计,推进科学发展

1.确定改革方向。20154月,学校出台了《深化本科人才培养改革实施方案》。《深改方案》提出了深化本科人才培养改革的总体思路,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中心,以课程建设和体制机制改革为基本点),并提出我校应建立开放多元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推进大类培养,大力推进拔尖人才培养,构建“两系列、三层次、三核心、多选择”(233X)的课程体系。“两系列”即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三层次”即通识教育课程、大类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三核心”是指在三层次课程厘定核心课程,“多选择”指为支撑个性化培养设置不同的课程模块,以及学生在完成三类核心课程的前提下,可自由选择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应以课程建设为中心,推进教师团队化、教学资源协同化和教学信息化发展,建设丰富的优质教学资源,支持学生自主选择课程、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学习方式(简称“一课三化”教学资源建设模式);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重点关注学院、学生、教师三个主体,改革体制机制,提高学院办学、学生学习、教师教学三个方面的积极性(简称“三•三”制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

2.确定改革主线。以“互联网+”为引擎,以“互联网+创新人才培养”为主线,撬动创新人才培养改革,对于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汇聚优质教学资源,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优化教学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在专家的指导与建议下,出台了《互联网+创新人才培养行动计划》。《行动计划》以创新教学模式为先导,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为中心,提出了“智慧教学环境”、“教学资源”、“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教学管理与服务”等五大行动计划。

3.确定改革重点。20165月,为贯彻落实《华南师范大学“互联网+创新人才培养”行动计划》,确立资源建设在人才培养中的中心地位,以丰富优质学习资源为目的,以“互联互通,共建共享”为原则,以资源建设为抓手促进教与学模式变革,学校又出台了《“互联网+资源”建设方案》,细化了“互联网+课程”、“互联网+再生资源”、“互联网+环境”的建设方案,并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构建多元培养模式,鼓励个性发展

1.分类培养。学校本科人才培养分为教师教育和非师范两条主线,以拔尖人才培养和高素质人才培养为主要培养目标。教师教育拔尖人才培养包括心理学基地班、教育学勷勤创新班等,教师教育高素质人才培养包括“4+2”教师教育本硕一体模式和普通师范专业培养;以大类教育为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包括综合人才培养实验班“2+2”模式、国学勷勤创新班等等,以大类教育为特色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包括非师范专业“A+B”大类招生培养模式等。多元模式辅以专业二次选择、辅修、双学位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个性化培养通道。

1人才培养模式简况表


2.大类培养。2008年,学校开始在非师范专业中实施“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目前有34个专业组成11个大类,为近1/3的学生提供宽口径专业教育。大类培养拓宽了学生的学科基础,提升了学生跨专业的能力,为学校全面实施宽口径专业教育提供了成功示范。

3.国际培养。国际培养的形式日益多样化,包括1周至1个月的暑期项目、1-2学期的交换学习、“2+2”国际本科、“3+2”国际本硕连读等不同形式的实践学习、交换学习、联合培养。

(三)优化教学工程建设,助推教学改革

1.学校统筹与学院自主建设结合,促进教学特色发展。授权学院自主设定校级质量工程项目,自主分配质量工程建设经费,促进学院办学特色的形成。推荐省级、国家级质量项目严格评审流程,确保公平竞争,提高质量工程项目建设质量。

2.构建三级质量工程建设体系,建设成绩斐然。构建了校级—省级—国家级三级质量工程建设体系,实现了国家级项目类别的全覆盖。现有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0个、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14门、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4门、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3个、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建成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校先后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高校、“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并荣获“2012-2014年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先进单位”。

(四)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彰显师范特色

1.构建协同化培养主体,发挥各自育人优势。构建了校际协同培养机制。成立了“华南师大--中小学”协同发展联盟,发展了遍布粤东西北珠三角地区的160所知名中小学加盟,共同参与师范生培养;与部属师范大学开展交换培养,与中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建立同步课堂。

2.形成多元化培养策略,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设立学校、学院、基地学校三级讲堂,定期从中小学联盟学校中邀请名校长、名教师在学校层面开设教师专业发展通识类专题讲座,在学院层面开设专业类专题讲座,在学生实习期间在所在学校开设专题讲座。

引入竞赛促进机制。强化了校内“三赛”(“为了明天”师范生课堂教学优秀奖评奖活动、师范生多媒体设计制作大赛、师范生基本教学技能竞赛)的管理,以及校外“四赛”(广东省本科高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各科全国教育学会组织的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东芝杯•中国师范大学理科师范生教学技能创新大赛)的组织辅导。

3.探索多样化实习模式,丰富学生实践知识。构建分段式、层次性四年一体的实践模式,丰富学生实践体验。模式把教育实践贯穿大学四年,不同年级的实践要求、内容、形式不同,但相互之间又是连贯、一体的。大学一年级的目标为感悟,大学二年级的目标为领会,学,大学三年级的目标为掌握,大学四年级的目标为提升。

改变单一性、构建多样化的实习模式,最大程度满足大四学生到基地学校开展实习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从类型分,有顶岗实习和常规实习;从组队方式分,有单专业的统一编队和多专业的混合编队;从项目运行分,有学校项目、广州项目、深圳项目;从实习时间分,有2个月和4个月的实习、以及4个月的“2+2”模式实习。

(五)鼓励专业特色教学,探索多元教学模式

1.心理学院。采用“三式一制”的教学方法,执行“逐层过关”的考核方式。“三式”是启发式、引领式、探究式;“一制”是双导师制(研究型导师与应用型导师)。为保证培养质量,心理学院专业课程的考核设置了“四个关口”,分别是课程常规考核、现场技能考核、专业见习考核、专业实习考核。

2.软件学院。实施课程教学“九个一”指标。在全日制本科专业教学工作中,针对每一门课程,软件学院鼓励各位老师根据自身情况和课程特点,选择下列“九个一”中的若干项(≥5)来完成,包括一个课程教学网站、一个星期前布置实验题或作业题、一个大作业、一次答辩、一次师生交流会、一次听课、一次课程教学与建设的研讨、一百道题、一篇教改论文。

3.国际商学院。坚持国际合作教学特色。以青年教师公派留学服务本科教学项目为抓手,提升教学理念和改革教学方法,探索教学团队、在线课程和全英教学;法语专业参照法语语言体系国家的教育模式,采用学分互认、课程共建、师资共享等策略开展国际教学,并在课堂教学中实行了“基于神经功能的外语教学法“改革。

4.教育科学学院。探索形成“三基四策六步“的教学方法。以知识习得、知识建构和知识创造三类学习互为基础,整合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及混合学习四种策略,创用了”合作规划→自主学习→网络合作学习→课堂自主教学→学习为本评估→自主巩固学习“六步教学法。

(六)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为学生植入创业基因

学校于20095月成立广东省高校第一家创业学院,充分发挥学校教师教育的特色与优势,建立了“为学生植入创业基因,服务经济转型升级”的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和方法,形成“创新学科化、创业整合化、政策系统化、服务社会化、价值市场化”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

1.加强课程建设,推动通专教育有机融合。整体性、分层次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融入专业课程。方式一:全面融入,面向全体学生开设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创新创业公选课30门、通识课程50门;方式二:成建制融入,学校开设综合人才培养实验班、勷勤创新班、“新兴光电子技术及其交叉科学领域优秀本科生培养计划”等15个特色人才培养班,在研究生、MBA及博士培养中开设创新创业管理方向;方式三:重点融入,在经济类、管理类、工科类、艺术类等专业中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如《创业学》、《研究与创新实验》、《实践与创新》、《现代创新方法实务》等。

所有师范专业将《教育研究方法》作为必修课程,政治与行政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心理学院等90%的学院开设了学科研究方法、学科前沿课程。

2.逐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优化实践能力培养。学校实践教学体系在继承中优化发展,形成了分层次、模块化、全过程的“3+N”自主型实践教学体系,即以培养学生自主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以保障条件建设为基础,以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托,积极优化实施路径,逐级推进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综合创新实践三层次实践能力培养,不断丰富实验课程、实习实训、大创计划、学科竞赛、毕业论文(设计)等N个实践模块的内涵。


1学校“3+N”实践教学体系基本结构图

3.努力打造第二课堂,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学校探索将第二课堂的科技创新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与第一课堂的专业学习、科研训练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以“挑战杯”系列竞赛带动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以“朋辈教育”模式推动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学校探索多种科学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方法,并着重关注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培育。自2002年起,每年划拨4050万专项经费,用于支持100项学生课外科研课题立项,同时配备教师指导费和课题管理费,为学生开展科研训练、培育种子项目提供了良好的土壤。10年来累计立项课题1300多项,投入经费700余万;学校将“挑战杯”竞赛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抓手,以此带动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蓬勃开展。近五年,超过1万人次大学生直接或间接参加竞赛,一大批成果获得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奖项,在校园内形成了浓厚的学术氛围与良好的创新创业风气。

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得到各级领导、教育界同仁和社会各界的肯定和认同。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等各级领导先后莅临我校创业基地视察,肯定了我校的实践探索。

(七)多措施并举,培养成效突显

1.生源质量。2011年以来,每年录取人数超出计划数的10%,学生报到率达到98.6%以上。录取分数线高企,2016年高考文理科录取分数线分别超过重点线24分和51分。术科专业文化科成绩均高于省重本线100左右;本科毕业生升研率为13.59%,来自重点建设大学的研究生生源率为38%

2.“挑战杯”。学校是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发起单位。学校每界均获得广东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胜杯”,2012年获得“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1项。在第十四届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我校获得特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团体总分在全国师范院校中排名第二;在第十三届全国“挑战杯”竞赛中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对比,我校团体总分在全国师范院校中排名从第七名提升到第二名;与标杆高校对比,第十三届全国“挑战杯”竞赛我校排在华中师范大学之后、东北师范大学之前,第十四届全国“挑战杯”竞赛我校均排在华中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之前。

3.“东芝杯”。在教育部主办的“东芝杯•中国师范大学理科师范生教学技能创新大赛”上,我校学子连续八届均获奖,是唯一一所累计三届科科获奖的大学,获奖累计人数及一等奖人数居全国第一。

4.教学荣誉。2017年获批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2012年获得教育部’全国毕业生就业工作典型经验高校50强”称号,2012年获得”全国高等教育学籍学历管理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5.教学成果奖。学校每届均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005年以来,共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9项,省级教学成果奖43项,其中一等奖26项。学校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数量居全省本科高校第二位。

6.培养经验分享。近两年应邀在全国性会议上介绍我校师范教育改革经验6,在《教育研究》《中国大学教学》等杂志刊发相关论文4篇。

二、发展思路

(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探索学生自主发展机制

1.优化培养方案

——坚持立德树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作为中心环节,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实践育人,丰富教育形式,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继续探索利用互联网等学生喜爱的方式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充分认识到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以“为学生植入创新创业基因”为原则,构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非正式课程”三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与创新创业能力。继续推进创业学院实体化运作,优化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探索建立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和创业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类型结构调整新机制,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创业就业需求紧密对接,探索建立校校、校企、校地、校所以及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新机制,积极吸引社会资源和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投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强化综合能力。大力推进通识教育,优化课程模块设置,打破学科知识分类的边界,对照培养目标与核心素养的要求,将重点放在学生跨学科、跨文化的综合能力的培养上。

全面推进大类培养。大类教育课程为相似、相近或有密切联系的学科提供“中宽口径”的学科专业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科学的思维能力,具备未来在该学科任一专业发展的基本能力。打破学科、学院资源壁垒,合理设置大类课程,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承接。

——强化自主发展实施学分制,丰富教学资源,鼓励科研资源向人才培养开放,建立更为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促进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自主选择课程、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学业进程。

——强化教师教育认真梳理师范生核心素养,构建与之对应的培养体系,强化实践育人,坚持当代教师培养的国际水准和本土特色;在课程设置上,将中西方教育经典元素融入师范教育的课程建构与实施体系;在教育实践上,促进师范生的职业人格养成和教育智慧的生成。

2.集聚优质培养资源

——课程提质增量。实施“一人多课”和“一课多人”制度,激励学院开出更多通识教育课程和大类教育课程,专业课程可以向其他学院学生开放,大力开展教学手段与方法改革,开展混合学习模式。

——引进和建设在线开放课程。深入推进“互联网+创新人才培养”行动计划,引进优质课程平台课程,继续优化励儒云课堂平台建设,鼓励教师将核心课程全部建成在线开放课程。

3.体制机制改革

——完善学生服务体系。优化学生管理与服务机制,为学生提供“一站式”服务,为学生成长提供个性化服务平台;根据学生发展志向或兴趣,建立导师制,增进师生交流。

——完善学生评价体系。构建学生发展性综合评价体系,建立尊重志趣、激发自信的多样化评价方式;依托信息化建设和大数据技术,建立学生发展信息系统,提高学生评价的诊断与指导功能;完善学生荣誉制度,增加荣誉和激励的多样性。

(二)以卓越教育为核心,激发教师教学积极性

1.实施教师岗位分类管理改革。

按照教学为主岗、教学科研并重岗和科研为主岗对教师队伍进行分类管理,深化教师岗位目标责任制改革。将教学为主型教师打造成学校本科教学改革的先锋军,将教学科研并重型教师打造成学校本科教学的主力军,将科研为主型教师打造成学校本科教学的支援军;实施岗位目标责任制,引导和促进从事教学、科研等不同类型工作的教师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实现教师责权利的统一,实现教师个人发展与学校整体发展的统一。

2.建立健全教师专业发展机制。

以提升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为重点,开展系列培训等活动;基于教学学术共同体理念,为教师探索教学过程组织与实施的未来模式、方法与技术提供孵化空间,即教师教学工作坊(教学学术创客空间);完善教师多元评价体系,加大教师教育教学奖励力度。

(三)以整合资源为核心,完善人才培养组织架构

整合资源,集成服务,探索面向学科专业的学院制、面向学生服务的书院制与面向教学管理的大部制(本科生院)的本科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




请输入搜索信息:
  • 地址:中国·河南·开封·金明大道北段 河南大学金明校区综合办公楼 电话:0371-22822677 邮箱:ghfz@henu.edu.cn
  • 版权所有:河南大学发展规划处   107 网站工作室 制作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