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大学是海南省属重点建设大学,也是海南省唯一一所“211工程”建设大学,《海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支持海南大学加快建设,把高校“双一流”行动和国家“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一省一校工程)作为海南省高等教育质量提升五大工程中的重要内容。这是海南省委省政府从战略高度做出的重大决策,也是海南大学提升综合办学实力,建设国内一流大学的重要机遇。未来,海南大学将经过“双一流”建设、“一省一校工程”和学校综合改革等一系列举措,全面夯实办学基础,形成健康快速发展的态势,造就进一步跨越式发展的有利条件。到2020年,学校综合排名明显提升,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明显提升,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日臻完善,2-3个特色优势学科跻身国家“一流学科”建设行列,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显著增强;到2025年,学校综合排名进入全国前100名,一批学科进入国家一流行列,部分学科进入国际一流行列,全面建成国内一流大学。
“十三五”期间,海南大学按照国家招生制度改革的目标要求,实施“大类招生、专业培养”招生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多元录取的招考机制。以学生学习成效为导向,以创新创业教育为重点,构建满足学生多样化成才需求的培养体系,结合拔尖人才培养和学生个性化培养体系,实施“分类培养”,将本科学生按拔尖型、复合应用型、创新创业型人才进行分类培养。完善转专业机制,逐步实施完全学分制。实施冬季小学期、文理科实验班、“双一流”培养、“1+2+1”联合培养、“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学业导师制”“产学融合”“订单培养”等特色本科教学培养模式,大力提升教学质量和发展内涵建设,促进本科教育规模化、高质量、高效益和特色化的协同发展。
一、取得的成效
1.专业涵盖学科门类更为齐全、专业结构更加合理。学校现有专业81个,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十个学科门类。其中,工学类所占比例最高,达到37%;其次为管理学类,占17%;文学类与农学类均占11%;理学类与艺术学类分别占10%和8%;经济学类与法学类所占比例较小,为6%。
2.“本科质量工程”建设成果显著。实施“质量工程”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战略决策和部署的重要举措,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南大学紧抓机遇,认真贯彻落实,长期坚持质量立校思想,大力推进“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在各级领导的正确带领和大力支持下,共获国家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29项。
3.“冬季小学期”实现常态化、规模化、品牌化。“冬季小学期”是海南大学利用海南冬天温暖如春的气候优势,吸引高层次“候鸟”人才到海南大学为本科生授课而实施的一项重大教育教学改革措施。2008-2017年间,共聘请348名国内外知名教授学者为我校本科生讲授了264门课程,授课内容从最初的文化素质课扩展到专业选修课和专业必修课,基本实现了“冬季小学期”的常态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
4.“文理科实验班”品牌效应凸显。“文理科实验班”是我校2008年开始启动的一项培养高质量、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教育教学改革工程,是全面落实教育部教改工程的一项重大举措,“文理科实验班”的学生英语六级通过率达90%以上,考研率为80%以上。实施8年,“文理科实验班”已经成为海南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一张亮丽的名片。
5.公共课教学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团队构建的以“课堂实践”教学为主,“校园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和“网络实践”教学为辅的“一主三辅”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成功入选教育部2014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择优推广计划,海南省委组织部、宣传部、教育工委、海南省教育厅、财政厅、社科联六部门联合发文,要求在全省高校推广海南大学思政理论课“一主三辅”实践教学模式。
6.本科教学实验条件得到根本改观。“十二五”期间,学校安排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计划(教学实验平台)专项资金1.9亿元,根据教育部有关实验室建设与专业认证(评估)的要求,新建实验室98个,全校教学实验室(中心)教学条件获得明显改善,实验教学仪器设备台(套)数以及档次能够较好地满足教学需要,实验平台特色与共享程度、教学与管理水平显著提升。
7.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创新。学校积极拓展与境内外高校及相关机构的合作培养项目:与天津大学开展本科生联合培养,采取“1+2+1”培养模式;与海南中航特玻材料有限公司实施订单式培养人才,探索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新模式;学校与26个国家和地区的120多个境外高校建立了校级合作关系,每年选派数百名优秀本科生、研究生前往学习深造;与新西兰国际交流中心、日本国奥鲁工业有限公司、北京国际青年研修学院等机构合作开展高技能复合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途径;2015年,我校与英国爱尔兰都柏林理工学院培养“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本科生,使得我校国际化办学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2015年开始,学校启动了选派“一流学生”到国际“一流大学”留学的“双一流留学项目”。遴选中的学生每人得到17-32万元不等的学校奖学金,受资助力度在国内高校罕见,在大学生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良好的示范作用。
二、存在的不足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措施的推进,学校人才培养质量逐步提高,但我校现阶段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一是人才培养的科学定位及分层分类培养有待进一步加强,二是专业建设的常态监控与专业评估(认证)有待进一步开展,三是教学质量监控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四是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尝试融合有待进一步提高,五是创新才培养待进一步深化。
三、建设思路
我校本科教学工作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方位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坚持全面提升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和教师的“社会影响力”的办学理念,紧紧围绕着以建设“一流本科’为中心;构建教学质量监控坐标系、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完成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专业评估、院系评估;完善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教学实验平台、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教学实习基地平台;开展教师能力现代化建设、培养方案个性化建设、教学方式多样化建设、学生学习自主化建设、培养质量标准化建设的“12345”本科教学改革建设思路开展工作。
四、重点建设工程
1.网络课程建设工程。教学信息化建设将是教学方式改革的重头戏,学校将以项目带动、资金扶持的形式建设3-5门国家级MOOC、20门海南省教学共享平台课程、20门海南大学特色课程、100门海南大学SPOC和3000门课程资料全部上线。另外引进一批高质量有的课程,形成海南大学网络课程体系。
2.“冬季小学期”等专项教学改革建设工程。制定“冬季小学期”“854321”建设标准:80%在校生覆盖率、50%学分课程设置率、40%开设课程固化率、30%外聘专家稳定率、20%国家级高层次专家占有率、10%国(境)外专家聘请率;执行“冬季小学期”“双百计划”,开课门数100门,报告100场。加强“文理实验班”建设,加强卓越人才培养计划。
3.学生学习自主化建设工程。启动学生自主选课、自主选教、自主选学习进度、自主选专业等学生学习自主化建设工程。逐步实现从学年学分制向完全学分制转变,从排课制向学习选课制转变,从主讲教师个体化向主讲教师团队化转变,从专业选择被动性向专业选择主动性转变。
4.培养方案个性化建设工程。本着分类管理分层培养的原则,学校将对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根据三类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三类培养方案。拔尖创新性人才培养方案,将突出研究型与创新型;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将遵循宽口径、厚基础、强专业、重能力的原则;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将侧重于实践动手能力的训练。
5.专业准入与退出机制建设工程。综合招生、就业、专业评估等因素,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坚持优胜劣汰原则,建立专业退出机制。加强对新设专业的宏观管理和指导,审慎设置新专业;对学科性质相近、专业口径较窄的专业,可通过归并的方式实现教学资源整合;对社会需求量小,就业率较低专业可缩减招生计划、隔年招生或予以停招;对优势特色专业和毕业前景广阔的专业要予以扶持。
6.创新创业教育建设工程。将“创意”“创新”和“创业”教育融入大学生培养全过程,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常态化、大众化和可持续化。“十三五”期间,学校重点要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立任建新创业学分积累和转换机制,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
7.教学平台建设工程。“十三五”期间,学校重点在教学管理平台的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教学实验平台的虚拟仿真实验平台、重点专业和新增专业的实验室建设,教学共享平台的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和培育,教学基地平台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本科教学平台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
8.教师发展能力提升工程。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直接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十三五”期间,学校将加大对老师网络教学能力的培训力度,组织若干批次的骨干教师业务能力发展提升培训班,开展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研讨活动,开展校“教学能力”“教师十佳”“教学名师”等评选工作,形成一支教学效果好,在学生中有着广泛力的教师队伍。
9.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工程。通过智慧教室建设,实现老师和学生的智能化考勤,从根本上解决人工考勤信息不及时、不全面的教学问题,实现对整个课堂教学的实况录播,建立学校、学院和第三方多元督导的体制机制。
10.教学重量评价体系建设工程。加强教师个人课堂教学实效性的评价力度,构建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实行学生、同行、督导多元评价主体,调动广大教师教学改革积极性。积极推进专业机构和用人单位对学校专业评估的建设,提高我校的专业办学水平和人才社会竞争力。实施二级学院教学管理与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体系,建立学院教育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实现教育教学评价标准的可量化、可操作化,将评价结果与二级学院的教学资源分配挂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