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一流本科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是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的迫切需要,是适应新形势、更好地服务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是解决高校自身发展突出问题、实现更高质量高等教育的迫切需要。长期以来,西北师范大学坚守祖国西北沃土,始终坚持“师范性、民族性、区域性”的办学方向,充分发挥教师教育特色优势,主动适应甘肃乃至西北地区基础教育、农村教育和民族教育发展需要,积极构建特色鲜明的卓越教师培养体系,长期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高素质基础教育师资。学校立足当下,直面未来,多措并举保障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立足发展需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学校依据不同时期基础教育改革及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立足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前沿,从1992年至今,学校连续实施了六期本科教学改革工程。1992-1996年,实施以学科专业建设和教学管理制度建设为目标的“一期本科教改工程”,引领和推动学校的整体改革。1997—2000年,实施以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为目标的“二期本科教改工程”,构建了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2001-2005年,实施以完全学分制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的“三期本科教改工程”,着力提升教学质量。2006-2010年,实施以创新教师教育培养模式为目标的“四期本科教改工程”,构建了与学科教育分离的教师教育培养体系。2010-2015年,实施以加强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目标的“五期本科教改工程”,着力加强专业内涵建,加大教学建设力度,全面提升本科教育质量。
2016-2020年,实施以基于信息化的教学方式变革与质量提升为目标的“六期本科教改工程”,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重点,建立价值塑造、人格养成、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四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坚持和完善具有西北师大特色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国际视野、系统思维、批判性创新思维和信息化应用能力。
20多年来,不论是各期工程的制定实施,还是六期工程的连续实践,均体现了战略谋划、系统思维、工程设计、项目管理的思想。每期教改工程在总结以往工作经验、继承优良教学传统、持续推进本科教学的同时,都提出本期工程的改革目标与重点,有计划、分步骤、与时俱进地推进本科教学改革。
二、突出特色发展,强化教师教育示范引领
学校紧扣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的总体办学目标,于2001年起,相继启动实施了《教师教育改革行动计划》《教师教育改革推进计划》《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加强教师教育专业建设,突出教师教育追求卓越的人才培养定位。
1.坚持教师教育是立校之本。学校现有77个本科专业,18113名普通本科生,其中,教师教育21个专业,在校师范生8735人,师范生占比48%。为满足基础教育对高水平师资的需求,学校积极推进教师教育改革,整合教师教育优势资源,加强教师教育专业建设。2015年召开的学校第七次党代会明确提出“高举师范教育大旗,走新常态下的特色发展之路”。目前,学校承担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2个,分别是《语数外卓越中学教师培养计划》和《西部幼教精英培养计划》,并以此为示范引领,全面推进师范专业培养模式改革,为甘肃乃至西北地区基础教育、农村教育和民族教育培养优质师资。2017年9月,教育部办公厅公布《关于调整充实卓越中学教师培养计划实施院校的通知》,全国31所师范大学入围,我校名列其中,学校制定《“卓越中学教师”教育硕士选拔培养方案》,正式启动本硕一体化卓越教师培养模式。
2.优化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学校于2008年、2013年、2017年3次修订《西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课程方案及修读要求》。围绕目前正在实施的“六期本科教学工程”提出的“基于信息化的教学方式变革与质量提升”主题,积极推进教师教育在线混合式课程改革,《教育学概论》《信息化教学环境应用》《信息化教学》《教育研究方法基础》《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发展与学习心理学》等6门教师教育类课程即将全部上线。
《2017版方案及修读要求》总学分为25学分,其中必修模块包括《教育学概论》《发展与学习心理学》《教育研究方法基础》《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信息化教学》《信息化教学环境应用》等6门课程共9学分;限选模块包括《中学学科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学科课程与教学(实验)设计》等2门课程共5学分,任选课模块包括儿童发展与学习、中学教育基础、中学学科教育与活动指导、心理健康与道德教育、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5个系列30门课程共3学分。实践课模块包括教育实习、教育见习、教师专业能力培养训练8学分。共计必修17学分,选修8学分;课堂教学16学分,实践教教9学分。同时,师范类学生应获得从事教师职业所要求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证书以及学校教师专业能力培养训练合格证书。
3.推进实施“6131”未来教师专业能力培养训练计划。从2010年开始,针对一至三年级师范生,学校坚持把板书与规范汉字书写、普通话与教师口语表达、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信息化教学、课堂教学设计组织与实施、班级活动组织与管理等6个模块作为师范生专业能力培养训练内容,每位师范生从入校开始,每学期参加1个模块训练,至四年级教育实习前,完成全部6个模块训练。每年针对师范类三年级学生统一安排1次不少于10学时的微格教学培训。组织多学科联合编队教育实习、民族地区实习支教和“国培计划”顶岗3种模式的教育实习工作。坚持每年举办1次师范毕业生教学技能大赛。
4.建成覆盖全省、辐射西北的“UGS”实践育人基地。学校以强化教育实习实训为抓手,主动适应基础教育改革需要,努力培养能够适应和引领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具有未来教育家潜力的高素质教师。学校积极加强与各级地方政府和中学的联系与合作,明确高校、政府、中学各自的职责与任务,积极推进“UGS三位一体”实习实践模式,与白银市、陇南市、临夏回族自治州、宁夏铜心县试点开展合作;积极参与“国培计划”,每年选派近200名师范专业同学及专业硕士研究生赴甘肃基层中学开展顶岗实习,置换大批基础教育一线教师来学校进修学习,实现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的无缝对接;自2008年起扎实推进师范生赴新疆阿克苏实习支教工作,已选派19批2777名师范生参加实习支教工作。截至目前,全校共建成93个省内实践教学基地,基本覆盖所有省级、市级示范性中学。在新疆阿克苏地区,建立稳定实习基地109所,分布在8县1市的基层学校。
三、围绕学生成长,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学校以学生成长为中心,探索并完善全面发展的教育、个性化发展的教育和卓越发展的教育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四有好老师”为目标,落实卓越教师培养项目,突出师德教育和从师技能培养,使师范类毕业生成为甘肃乃至西北地区基础教育的骨干力量。深入实施系列“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科教结合协同育人,积极推进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着力提升非师范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应用能力。依据新版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完成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制订和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着力于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国际视野、系统思维、批判性创新思维和信息化应用能力。
1.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为适应高等教育发展及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近10年来,学校于2008年、2013年、2017年3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2017版培养方案坚持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思想,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以素质为核心,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体制、教学环境、教学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性设计与改革,建立价值塑造、人格养成、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学校—学院—专业”三个课程平台,构建“平台模块”与“必修选修”相结合的矩阵结构课程构架。
学校深入推进《西北师范大学基于“五个能力”培养的学校平台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实施方案》,提倡大教授“讲大课、讲通识、讲前沿、讲哲学、讲逻辑”,经过学校统筹规划,总体设计建设包含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文明对话与国际视野、哲学智慧与批判思维、科技进步与创新精神、经济活动与社会管理、艺术品鉴与人文情怀、成长基础与创新创业和从师能力与教师素养共8个系列的学校平台通识教育课程。并坚持开发与补进并重、质量与数量并重、建设与管理并重的原则,委托学院主导并组织教授领衔的团队开发建设精品通识教育课程80门,立项支持教师自主组建团队开发建设优质通识教育课程70门,同时筛选引进尔雅网络通识教育课程100门,形成了具有西北师大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为进一步深化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提供全面保障,较好地体现学校“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
2.深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学校在优势专业汉语言文学、历史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经济学、英语、地理科学等9个专业开设“云亭班”,在旅游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6个专业开设“卓越文科人才”和“卓越工程师”基地班。“云亭班”旨在突出重基础、强创新,培养学术型、研究型拔尖创新人才。“卓越文科人才基地班”以本科应用型文科人才培养为主,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着眼地方文化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卓越文科人才的需求。“卓越工程师基地班”以本科应用型工程师的培养为主,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培养,着眼于甘肃乃至西北跨越式发展对卓越工程师的需求。目前,15个专业拔尖创新人才班共有在校生1852人。
3.推进校校人才交流培养。学校重视与国(境)内外高校之间的教育合作,逐步扩大交换生规模,制定《西北师范大学本科交换生管理办法》。学校每年选派300多名学生到美国中田纳西州立大学、加州理工大学波莫纳分校、土耳其法蒂大学、白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台湾新竹教育大学、佛光大学、中国文化大学、万能科技大学、屏东教育大学、首府大学、彰化师范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进行为期半年或一年的交流学习,力争“十三五”每年选派交流学习学生人数突破500人。学校牵头组建安宁高校联盟,开展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辅修教育、实践基地共享及联合开展实习实训等工作。
4.开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学校与北京中关村软件园工程实践教育发展中心合作进行专业共建和人才培养,每年招收软件工程专业学生100名,实行3+1人才培养模式,前3年校内培养,最后1年在北京中关村进行实践训练,开展项目研发,同时完成毕业论文(设计);中关村软件园选派老师每年来校为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开设不少于6周的软件开发专业实践训练课程。学校与甘肃省教育厅共建“甘肃省计算机应用人才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基地”,与甘肃省科技厅共建“智能感知和数据分析专业化众创空间”。学校与兰州银行签订订单式联合培养协议,每年选拔本科生、研究生200人纳入订单培养计划。
四、着眼教师发展,深入推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
1.以赛促教,稳步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从2012年起,学校坚持每三学期举办一次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已举办四届),加大对获奖青年教师的奖励力度。每届参加大赛的青年教师(40岁以下)占全部青年教师(600余人)的三分之二,每届大赛历时近4个月,并且在教师课程教学自然课堂上进行,其参赛规模、组织形式和大赛效果得到全校教师的一致好评,已成为我校的品牌活动。
2.以项目为抓手,支持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每年划拨300万元专项经费,支持建设参与式研讨课(课程设计)30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0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0门、教学团队10个、教学成果培育项目15项。鼓励教师开展信息化背景下的参与式、探究式、合作式等课堂教学方式改革和教学研究。
3.加大培训力度,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教学队伍。依托教师发展中心组织开展入职培训、进修访学拓展培训、教学方法改革专题培训和信息化教学能力专题培训等工作,确保5年内全校专任教师轮训一遍。持续推进青年教师导师制和新入职教师助教制度。每年3月到9月,依托教师发展中心组织开展为时半年的新入职教师培训工作,培训分教职起航、常规解析、教学之道、科研迈步、访学交流、课程学习、悦读沙龙和总结宣誓8个模块进行,着力提高新入职教师思想政治素质,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促使其更好地履行岗位职责。
4.改革评价机制,完善教师教学评价体系。为贯彻落实“围绕学生成长这个中心,依靠教师发展这个根本,突出教学重心”的办学思路,2016年以来学校出台了《西北师范大学关于进一步突出教学工作重心的实施意见》《西北师范大学教师教学奖惩办法》《西北师范大学课程满意度学生评价测评工作实施细则》《西北师范大学教师本科教学质量考核评价实施办法》。学校加大教师教学评价力度、评价结果用于评优晋级、年度考核、聘期考核。创新完善学生选课前的课程评价体系和机制,鼓励和支持学生对教师教学提出意见和建议,促使学生评教成为师生之间加强沟通交流、发现教学问题和促进教师发展的有效途径,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五、强化项目培育,开展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培养
学校围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提高学生学术研究能力,每年投入150万元实施基础活动、课题研究、学科竞赛三个层次的“本科生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每年基础活动学术能力项目不少于1500项,课题研究立项不少于400项,学科竞赛不少于50项。全面落实学校《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实施意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持续完善学生就业创业工作体系,实现人才培养、社会需求与就业创业的良性互动,确保学生就业率稳步提升、就业质量逐步提高,推动学校内涵发展。
多年来,西北师大为甘肃省乃至西北地区基础教育输送了大批合格教师。据统计,甘肃省86个县市区的示范中学中60%以上的骨干教师,80%以上的特级教师都毕业于西北师大,在甘肃最偏远的山区、最贫困的乡村都有我校的毕业生在默默奉献。西北师范大学长期坚持为西部地区基础教育、农村教育、民族教育服务,为西部农村学校、少数民族学校培养了大批合格师资,不仅促进了西部地区基础教育、农村教育、民族教育的发展,也促进了自身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师资培养培训的水平。在新的形势下,西北师范大学将认真总结经验,继续坚持教师教育特色,进一步加大为西部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服务的力度,为缩小教育发展的地区差距、促进教育公平、维护民族团结和政治稳定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