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论坛



宣勇:本科教育质量治理——工程科学的视角

作者:宣勇添加时间:2019年11月14日 访问量:

  10月12日下午,“2019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专题论坛“本科教育质量提升与新时代人才培养”在兰州大学召开。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浙江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宣勇教授出席并作报告。报告摘编如下:
  一、对本科教学改革的认识
  (一)本科教学改革的困境
  一是教与学的两个主体未能有效调动起来。一些政策包括顶层设计都没有很好地落实,没能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相对于现代医学上的“靶向治疗”,很多教育教学改革出现了“梗阻”,不够精准。
  二是教学改革的碎片化,改革成效的整体性呈现不足。从全国来看,各种各样的教改课题、教改项目、教改成果涉及到教学改革的方方面面,但是具体到某一个学校的某一个专业,就会发现教学改革的碎片化现象,缺少系统的集成。
  三是重点建设专业导致学校资源发生集聚。在重点专业建设时,如何践行“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教育理念,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四是教育教学研究的成果推广应用少,低水平重复多。现在许多教育教学改革遵循经验主义,处于低水平的重复状态。美国学者博克在书中介绍美国的情况也一样:“有一项调查表明,仅有8%的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关注过有关教与学的研究成果,而且即便在这8%的教师中,许多人也只是翻阅了一些过时的教学理论和研究成果而已。”因此,我们搞教学理论研究的,切记要避免自娱自乐。
  (二)本科教学改革的着力点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深改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指出:“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确定的各项改革任务,前期重点是夯基垒台、立柱架梁,中期重点在全面推进、积厚成势,现在要把着力点放到加强系统集成、协同高效上来,巩固和深化这些年来我们在解决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政策性创新方面取得的改革成果,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这段话对于教育教学改革同样具有指导意义,未来教育改革的着力点可用三句话概括:第一是系统集成,第二是协同高效,第三要精准施策。
  二、专业建设中的系统集成
  人才培养体系是一个需要集成的系统。下面我以工程科学为例,仅从教学体系角度探讨专业建设中的系统集成。以化学工程为例,生产系统大致可归结为四个部分:一是产品设计,二是原料配方,三是工艺流程,四是过程控制。依次可以类比专业建设中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模式、质量监控。所以,可以用系统集成的思想贯穿专业建设的全过程。

  (一)“产品”就是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怎么来设计,我认为需要考虑三个因素:首先是学校的定位与战略;其次是面向行业的需求;第三是学生对成才成长期待。教育部近期下发的《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提到:不能满足、不能适应社会需要的专业要坚决停办。这就是讲专业要关注社会需要,关注行业需要。
  (二)“原料配方”就是课程体系
  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课程设置主要体现“教师中心”,较少体现“学生中心”。老师能开什么课就开什么课的现象比较普遍。其实,美国也一样,博克在书中也讲到:在判断大学应该传授哪些技能时,教授们主要是从自己的专业兴趣出发,并没有认真思考过学生需要什么。这是由“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的关键所在。
  (三)“工艺流程”就是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即“五育”如何并举,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怎么实现。目前的问题主要是第一、二、三、四课堂①设计衔接上协同不够,在设计过程中忘记了初心,达成度不足。我国高校最大的一个特色,就是贯通其中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这体现了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要求。在培养过程中,要做到“三全育人”,即全员、全程、全方位;在行为影响方面,倡导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因此,人才培养体系类似工艺流程,是需要系统的集成和协同高效。
  三、精准施策:质量治理
  (一)学校层面
  学校层面要明晰战略定位。一个学校的价值特色、功能内涵是什么,专业学科布局怎么做,质量标准是什么,资金投入多少,这些都需要学校明确规划出来。
  (二)学院层面
  学院是学校战略响应的主体,是学科、专业建设的主体。这里很重要的是专业定位、特色优势,特别是配方,即课程组合,而不能够把配方交给教学秘书,课程体系是怎么确定的,必须是学院层面来管。
  (三)基层学术组织层面
  基层学术组织很重要的职责就是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有效知识体系的建构),建立有效的知识体系,以及教学实施与学习成效评价。
  (四)教师层面
  教师是课堂的第一责任人,课堂上高效的知识传递是最重要的,课堂相当于工程科学中的关键设备,相当于合成氨过程中的合成塔。合成氨过程的效率如何,最终取决于合成塔。人才培养质量高不高,课堂教学特别重要。教师能否关注课堂效率也是非常重要的,当下我们需要“课堂革命”。
  (五)学生层面
  要强调学生的责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过程的参与者。当下存在的一个问题是过多关注知识点,缺少对学生知识建构能力的培养。那么学生如何学习,如何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注释:
  ①二课堂、三课堂、四课堂是在一课堂课程教学以外,以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社会责任、科学精神、专业素养、国际视野为目的的一系列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实践创新平台,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新观念、增强自主发展动力的有效载体。其中,二课堂是指学生在校内参加的各类实践活动,包括学科竞赛、创新创业训练、素质训练、科学研究、创新实验、学生社团活动、学生工作经历、文体活动等;三课堂是指学生在校外、境内参加的各类社会实践、就业创业实践实训等活动,以及校内外志愿服务活动;四课堂是指学生在境外参加的各类学习实践活动,包括联合培养、交换生项目、实习实践、创新创业交流、学术交流、文化交流等。

 

请输入搜索信息:
  • 地址:中国·河南·开封·金明大道北段 河南大学金明校区综合办公楼 电话:0371-22822677 邮箱:ghfz@henu.edu.cn
  • 版权所有:河南大学发展规划处   107 网站工作室 制作维护